昨日,记者获悉,《南昌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于日前印发,旨在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群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记者了解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遵循分级负责、分类应对、联防联控的原则。应急处置要采取边抢救、边处理、边调查、边核实的方式,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
我市规定,根据国家的统一要求,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网络体系,统筹建立平战结合、动态灵敏、多层级、广覆盖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系统,包括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症状监测网络、实验室监测网络,以及全市统一的举报电话。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我市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预警级别,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进行预警。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事发地人民政府根据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专家建议,确定预警级别,发布预警信息,拟定处理措施。
此外,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事发地的县(区)或市应急指挥部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做出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同时,要遵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需要,及时调整预警和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事件发展态势,减少危害和影响。根据不同类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注重分析事件的发展趋势。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事件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建立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保证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有序、依法规范。应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基层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尤其要强化卫生健康系统的卫生应急管理与处置力量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