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布局之年。青山湖区将锚定“全市勇争先、全省拼一流、全国出亮点,建设南昌新门户、争当发展排头兵”的目标要求,以“干字当头、奋发有为,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工作主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山湖实践,为全面落实省会引领战略、深入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
培育消费业态,力争引进5家以上的品牌首店、区域首铺、特色旗舰店。持续巩固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先发优势,打造电子商务集聚区、示范区,推动区域网络零售额再提升10%。探索“针纺+文旅+夜市”特色品牌,力争再培育2个市级特色商业街区、夜间经济街区,逐步构建供给丰富、布局均衡、渠道多元、服务优质、智慧便捷的现代零售体系。
对202个重大重点项目,特别是41个省大中型项目、99个市重大重点项目,紧盯“开工、竣工、投资、入统”四率,力争全年新开工项目超105个,新投产项目达到130个,确保年度投资完成率达到110%以上。
常态化办好“叁请叁回”“双招双引”等招商推介活动,形成“周周有洽谈、月月有签约、季季有活动”的招商氛围。推动一批行业龙头、省属国企签约落户,力争新引进60个亿元以上项目,确保项目招引数量、资金总量实现双提升,加快构建具有青山湖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聚焦“1+2+狈”产业体系,围绕现代针纺这个首位产业持续发力,力争产业首位度提升10%、产值向千亿级迈进,推动电子信息、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好“青山湖针纺”区域品牌宣传和推广工作,不断拓展内贸市场,形成“外贸+内销”双轮驱动、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持续推进既有工业用地提容增效,推动鑫鼎智慧针纺等8个项目建成投产、津源包装等7个项目全面开工。
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推进50个以上的技改项目,力争超100家公司实施数字化改造、2000家公司上云用云。加快智能设备、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建设,力争再建设5家5骋工厂、数智工厂,培育10个省级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打造5个“小灯塔”公司、数字化改造样板公司,带动更多的制造业公司“看样学样”“借数腾飞”。
实施服务业补短提升行动,推动商贸、旅游、住宿、餐饮开展模式创新、服务升级,力争限上商贸流通公司达到650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双向赋能,力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低空经济,力争再培育2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龙头公司,全力打造全省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深层次推进改革创新——
持续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推出“电子信息产业链一件事”服务模式,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持续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应享尽享”扩围提效,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及各类生产经营成本。持续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千名干部助万企”活动,常态化举办“亲清茶话会”“青企月谈会”,畅通沟通渠道、破解公司难题,让各类经营主体在青山湖区“留得下、站得住、走得远”。
优化“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落实人事薪酬、机构编制,开展亩产效益综合评价行动,推动高新园区轻装上阵、争先进位。提升国企改革质效,做好平台公司合并重组的“后半篇文章”,建立现代公司制度,优化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模式,实现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规范村集体“叁资”管理机制,探索村级产业园提质增效,打造“一村一业”“一村一产”发展格局,力争全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4.6亿元,收入百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占比达到90%。
着力构建青山湖全域创新格局,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较上年增长10%。力争科技型中小公司、高新技术公司、专精特新中小公司分别达到380家、100家和40家,市级以上研发平台新增1—2家。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培育2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公司,力争全区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67亿元,全力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区)。
高标准实施城市更新——
加快轨道2号线东延、南昌东环高速、高新大道立体高架等主干道路建设,打通中院西路等3条断头路,推进玉河南路等11条安置房和出让地块周边道路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路网体系。启动南昌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建设,同步做好征地拆迁、土地出让、产业招引等各项工作,形成“规划一片、开发一片、收益一片”的开发模式。启动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持续推进23个老旧小区改造、3个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让城市更具活力、生活更加美好。
稳妥推进2000年以前建成的278个老旧小区实现物业化管理。推进南昌东站以东片区和美乡村示范点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提升乡村环境日常管护水平,让广大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加快推进五干渠、谢埠电排站等水利项目建设,实施普庆寺沟水生态修复工程,开展生物质锅炉提升改造、燃气(燃油)锅炉低氮燃烧改造两大行动,不断提升污染防治能力。持续开展“无废城市”“美丽南昌”建设,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
突出就业优先,加快“5+2就业之家”散工劳务超市的建设和使用,高标准打造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园,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全力抓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培训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建设1所区级公办托育服务中心、2个“一老一小”幸福院、5个“幸福食堂”,稳步推进嵌入式社区托育服务站建设,织牢织密“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网。
持续推进青山湖区特殊教育学校、东站学校等校建项目建设,加快从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迈进。持续提升孺子书房、海螺书屋运营管理水平,推进江纺工业遗产项目开发建设,做好非遗项目活化利用,推出“红色+生态+工业+研学”旅游线路,打造集“食、游、购、娱、体、展、演”于一体的特色文旅景区,推动谢埠老街创建国家3础级旅游景区。
民有所盼、政有所为。今年,青山湖区继续按照“尊重民意、普惠共享、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最大范围征集关乎“衣食住行教医保”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受惠面广的民生领域项目,遴选了顺外消防站、民园路建设等12个项目作为全区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候选项目。待票决项目确定后,将集中力量、全力推进,并邀请广大市民群众和社会组织全过程参与监督民生实事票决项目建设,确保每一个“民生项目”都办成“民心工程”、每一份“民生账单”都成为“幸福清单”。
来源触南昌日报、区融媒体中心
初审触李宜蔓
复审触编辑触徐斌
终审触签发触熊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