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昌高新区,聚焦民生需求、汇聚多元力量、创新治理模式的热潮正悄然改变着基层面貌。在这里,通过织密组织体系、创新治理模式、强化服务保障,探索出一条回应时代需求、贴近群众生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红色驿站”:暖“新”更暖心
走进新都社区的“暖蜂”驿站,外卖骑手洪师傅正利用送餐间隙给手机充电、喝水休息。这个由高新区党工委指导、社区党组织兜底管理的温馨“港湾”,已成为像洪师傅这样的新就业群体的“补给站”。南昌高新区已建成并持续升级8个“红色驿站”“小哥驿站”,配备饮水充电、应急药箱、共享雨具等设施,累计服务超2000人次。
暖意不止于此。
南昌高新区整合工会、妇联、志愿者等力量,常态化开展“夏日送清凉”“冬日送温暖”活动,累计送出清凉、防寒礼包2100份。更通过“5+2就业之家”平台,为“小哥”们量身定制了多场电商运营、交通安全等“技能提升课”。
与此同时,南昌高新区交通运输行业综合党委牵头,将辖区内10家货运、快递、外卖公司和2500余名骑手纳入治理队伍,创新实施“新就业群体+积分制”模式。骑手们化身“流动网格员”,在走街串巷中上报安全隐患、参与反诈宣传。今年6月,在洪城社区,多名骑手志愿者在暴雨中发现并及时上报了多处低洼积水点,为社区快速排险赢得时间。目前,已有120名骑手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超215人次,“治理有积分、积分有奖励”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
“红色物业”:听民声解民忧
夜幕降临,艾溪湖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带着笔记本走进居民家中。“民情夜访”已成为高新区党员干部的常态。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463名干部夜访居民8813户,推动解决了电动车棚不足、老年人就餐难等2213个急难愁盼问题。
物业与社区党组织的“联姻”释放出强大治理效能。南昌高新区推动成立物业党支部28个,覆盖39个小区。通过组织联建、资源共享,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在观澜社区,党支部吸纳物业、居民骨干组成的调解小分队,经多次协商成功下调物业费,惠及647户居民。银湾物业党员加入麻丘村红色巡逻队,常态化参与消防巡防、环境整治。
“有事好商量”是南昌高新区基层治理的鲜明特色。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议事厅”“村民圆桌会”成为化解矛盾的主阵地。溪湖北社区曾因学生上下学导致严重拥堵。社区党委先后组织6次恳谈会,联动交警、学校、居民代表共商对策,通过开通校车、增设“潮汐”通道、优化公交站点等措施,有效解决了这一困扰居民多年的“堵心”事。
党员“双报到”:志愿服务在一线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南昌高新区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和“叁联叁亮叁服务”活动,健全“1+1”结对共建和“双报到”机制。
2024年以来,南昌高新区21家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深入社区,认领服务岗位405个,开展政策宣传、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4860人次,认领实现“微心愿”356个,服务群众1.1万人次。
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党员更是冲锋在前。去年汛期,南昌高新区593名党员干部闻“汛”而动,24小时值守大堤,开展巡堤查险和应急处置,累计排查处置险情47处,筑起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红色堤坝”。在光电产业园,由党员志愿者轮值的“共享自习室”于今年5月正式开放,解决了园区青年职工下班后学习空间不足的问题,深受欢迎。
党建引领聚合力,治理创新不止步。
南昌高新区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探索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新方法、新路径,为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红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