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市委、麻豆男人的天堂日韩的坚强领导下,南昌市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迎难而上、敢作善为,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推动财政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先后荣获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省财政系统信息宣传工作优秀单位、调研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市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全市平安建设、建议办理先进单位等重要荣誉20余项,并在全市综合考核总结暨通报表扬大会上作先进典型发言。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科学研判、精准发力,保障财政平稳运行。一是财政收入增速领跑。强化与税务等部门联动配合,加强关键领域、重点行业、重要市场主体的监测分析,充分挖掘增长潜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26.1亿元,同比增长5.2%,增幅位居全省各设区市第1。二是财政支出保障有力。坚持“小钱小气、大钱大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靶向发力重点领域,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940.1亿元,其中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交通运输、农林水等支出分别增长43.3%、34.4%、30.7%。叁是争资争项成果丰硕。紧盯上级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中央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发国债。四是资金资产有效盘活。探索全市国有“叁资”统筹协同总体改革工作思路;清理盘活市级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结余结转资金约110亿元;研究制定全市盘活资产资源支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方案,提升财政可持续能力。
(二)综合施策、优化环境,加速释放发展活力。一是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紧紧围绕“8810”行动计划,狠抓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扶持政策的落实落地,全年拨付扶持产业发展相关资金超60亿元;利用“财园信贷通”放贷54.9亿元,有效缓解中小微公司融资难题;支持南昌市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推荐南昌县成功入选全国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县。二是增强消费带动“牵引力”。用足用好“两新”政策,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拉动汽车、家居家电等以旧换新消费;做好南昌外汇商品免税店转型市内免税店备案工作,促进区域消费市场加快升级;支持南昌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叁是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聚焦创新主体、创新平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投入市级科技发展专项资金4.9亿元;优化“洪城科贷通”的额度上限、次数限制、入库准入等条件。四是增强人才引进“支撑力”。加大人才资金筹措力度,推动新旧南昌“人才10条”政策衔接平稳过渡,拨付相关人才资金吸引数万名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昌创业就业,支持南昌市入选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
(叁)统筹财力、突出重点,助推提升城市品质。一是以项目建设彰显城市发展之“进”。积极筹措各类资金,用好用足各项政策,拨付重大重点计划资金,争取新增债务限额,全力保障洪腾高架、鄱阳湖旅游公路等在建、新建项目;全年完成各类评审项目339个,节省财政资金近50亿元;支持南昌市成功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二是以精细管护焕新城市发展之“颜”。全力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支持南昌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行动支持城市,可获中央补助资金10亿元;拨付资金支持水环境治理排水单元及污水管网建设项目,推动城市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年下达各类生态环境保护资金2.3亿元。叁是以文旅融合塑造城市发展之“势”。市本级拨付文化旅游、体育、宣传文化专项资金共计1.7亿元,支持举办首届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等重大赛事,以及烟花晚会、升旗仪式、千人横渡赣江等重大活动,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擦亮城市品牌。四是以平安建设夯实城市发展之“基”。以数字化提升城市“智”理能力,全年拨付智慧平安小区和“雪亮工程”建设资金2亿元。
(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发挥财政保障职责,统筹谋划、一体推进20件民生实事、82项民生工作计划和16项民生改革攻坚行动,2024年全市民生支出完成750.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近八成。一是深入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全市教育支出完成150.7亿元,推动南昌中学、行知中学、洪都中学新校区实现主体竣工。二是扎实推进健康南昌行动。全年拨付补助资金4.9亿元用于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拨付资金2.7亿元支持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工作,“4+2+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叁是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扎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全年下达就业补助资金3.4亿元;加快推进中央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建设,统筹投入相关资金0.4亿元,全市“5+2就业之家”建成499家。四是持续提升养老托幼服务。全年拨付养老服务事业资金0.8亿元,建成“一老一小”幸福院36家、社区幸福食堂54家;探索实施托育机构责任保险补助政策,推动建立托育机构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五是加强困难群众关心帮扶。全力做好低保特困、孤儿、流浪人员等困难群体救助兜底工作。六是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年下达资金10.2亿元助力“两整治一提升”叁年行动圆满收官;全市下达各级衔接补助资金3.7亿元,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五)系统谋划、创新先行,稳步推进财政改革。一是稳步推进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晰市与县区政府间财政关系,统一收入在市与县、市与区之间分享比例,持续增强市级在基层组织运转、应急救灾、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等方面的投入保障,建立健全对县区财力性转移支付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机制,从体制层面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二是健全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功能作用更好发挥;重新修订市级预算项目库管理办法,将项目库管理从部门预算拓展至全口径预算,项目资金使用更加规范;持续推进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预算约束更加硬化。叁是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制定“1+9”化债实施方案,健全完善债务风险核查长效机制,坚决遏制增量,稳妥化解存量,全市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建立县级“叁保”常态化监测机制,实现县级“叁保”预算审核全覆盖,全年下达转移支付资金超210亿元,切实兜牢基层“叁保”底线。四是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1+2+狈”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结果应用、绩效目标管理、第叁方机构监管等多项机制;在全省设区市内率先开展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推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支出降本、提质、增效。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坚持扩量与提质并举,以更大力度拓财源。深化精诚共治综合治税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加强对重点公司、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动态监测,厚植财源基础,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全面摸清非税收入家底,建立非税收入台账,扎实推进市政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收缴工作,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积极抢抓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机遇,吃准吃透政策、加强跟踪对接,扎实做好项目储备,全力争取更多上级资金,切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积极开展资金、资源、资产“叁资”盘活,推动出台国有“叁资”统筹协同总体改革方案,形成中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多渠道增加可用财力。
(二)坚持资金与政策并举,以更实举措保重点。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树牢习惯过紧日子思想,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着力强化重点领域、重大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深化落实“8810”行动计划,用好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力、竞争力。加快推进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统筹用好重大重点计划资金、新增债务限额、政府投融资模式等手段,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积极兑现补贴资金,全面提振汽车、家电、家居家装等大宗消费。坚持财力优先向民生集中,持续提升民生保障能力,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扶幼等民生实事,兜牢兜实“叁保”底线。
(叁)坚持完善与创新并举,以更稳步伐促改革。持续深化零基预算改革,逐步构建“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预算分配机制,增强财政统筹平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政策源头着手,全面评估清理政策项目,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先保障重点支出。抢抓国家一揽子化债政策机遇,督促各地各部门用足用好增量化债限额,依法依规加快存量政府投资项目竣工结算,进一步优化债务结构、缓解债务压力。建立健全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稳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模,强化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强化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全面推进成本绩效管理改革,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结果应用,推动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