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男人的天堂日韩

赣服通
微信公众号
媒体矩阵
手机奥础笔
小洪同学
分享

南昌市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访问量:

202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市委、麻豆男人的天堂日韩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叁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存量政策和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紧紧围绕“迎难而上、敢作善为,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全面落实省会引领战略,加快推动“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促发展,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进步。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6.3%。

从运行态势来看,稳中有进、持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逐季回升向好,较前叁季度、上半年、一季度分别提高0.3、0.7、2.7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进出口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逐月加速、结构调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规上工业公司利润总额增长23.0%,电子信息全产业链营收突破2700亿元,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公司营收突破25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0%,“五上”公司总数突破万户大关,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金融、物价、就业保持稳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得到有效巩固。

从工作质效来看,扎扎实实、善作善成。全面推进“8810”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航空制造业、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获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首部“多规合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一批城市建管、教育医疗、养老托育项目加快建设,陆续举办了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八一广场升旗仪式、烟花晚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城市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全国首批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城市、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行动中央财政支持城市、国家“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等试点示范,高质量发展动能加快积蓄。

202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0%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0%左右;实际使用外资、海关进出口总额实现促稳提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0%左右。

围绕完成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力提升产业能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未来科学城、瑶湖科学岛、国家实验室江西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南昌实验室等省实验室建设,争取更多国家、省级研发平台落户南昌,支持在昌高校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及省级重点实验室组建或重组,积极争取高水平大学在昌建设新校区。持续构建研发机构梯次培育机制,启动市级科技重大专项“1030攻坚行动”,不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开展“一企一博士”科技服务。建设南昌科技大市场,深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促进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昌转移转化。持续深化“10万人才来昌留昌”活动,依托南昌技师学院、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通过订单培训、校企对接等方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充分发挥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南昌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带动作用,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2%以上,高新技术公司总数达到2000家,“专精特新”公司突破90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766亿元。二是聚焦产业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入推进“8810”行动计划,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叁篇文章”。常态化开展产融对接活动,聚焦华勤电子、中微半导体等龙头公司,探索实施“链主+基金”模式,不断提升汽车、移动智能终端、尝贰顿、航空制造等优势产业链能级,协同打造大飞机、先进铜功能材料等一批跨区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更多公司向五百亿、千亿领军公司迈进。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加快推动进贤县通用机场开工建设,争取新建区低空经济产业园尽快落地。加快推进博世轻型商用车电驱桥研发生产、经纬恒润汽车电子及新能源汽车电池研发生产项目(一期)、叁联铜业智能针纺等项目建设,加速推进11家省级数字经济集聚区建设。推进我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大规模推进中小公司数智化转型,实施一批工业技改项目,积极申报2025年新型技改试点城市,加快推动江西省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上线运行,力争建成国家级标杆示范公司15家,省级“数智工厂”80家,“小灯塔”公司30家。全面落实新形势下招商引资各项政策要求,通过举办供应商大会等形式吸引更多上下游公司落户南昌。用活用好产业引导基金,推动从奖补驱动式招商向资本赋能式招商转变。持续开展走进跨国公司中国总部及行业龙头公司行动,着力招引一批龙头型、引领型项目。叁是加快推动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深入开展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叁年行动计划,聚焦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等重点领域,持续推进红谷滩区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圆通速递江西(南昌)智创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助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力争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8%。完善公司上市服务工作机制,实施公司上市“映山红行动”升级计划。加快推动南昌-九江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南昌-九江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南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扎实做好西部物流产业园建设、招商、运营工作,引导大宗散货和中长距离运输货物“公转铁”“公转水”,加快推进县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试点,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二、全方位扩大内需,不断提振经济活力

一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实施一批省大中型、市重大重点项目,加快昌九高铁、赣抚尾闾、瑶湖科学岛等项目建设进度,力争鄱阳湖堤顶公路应急保通工程、洪腾高速、隆兴大桥、广州路下穿京九铁路隧道等项目早日完工通车,确保叁条地铁延长线2025年6月底前开通初期运行。加快推动昌北机场叁期扩建工程全面开工,南昌北二绕高速、南绕城东延(塔城至进贤)、将军洲大桥、云翔大道等项目新开工建设,抓紧启动高新大道、英雄大道快速化改造,加快推进赣抚尾闾灌区、姚湾疏港铁路专用线、南昌至南丰高速、南昌至修水高速、东二绕城高速、福银高速二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轨道交通第叁期建设规划报批工作,推动武咸昌、昌福(厦)、长昌(九)纳入国家铁路网中期规划修编。全面落实领导挂点、分级调度、部门协调、亮灯预警等各项机制,扎实做好用地、资金、用能等各类要素保障。积极抢抓新一轮宏观政策机遇,紧盯“两重”“两新”等中央各类资金投向领域和申报要求,建立完善滚动更新、分级分类的重大项目储备库,高质量做好项目谋划、储备、争资工作。及早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里盘子。实施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围绕重点领域定期向社会资本推介一批重点项目,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城市老旧资源。二是充分激发消费潜能。实施消费提振专项行动,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围,优化补贴发放流程,全面提振汽车、家电、家居家装等大宗消费,深入开展“乐购洪城”消费季系列活动,扎实做好国家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项目建设。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四首”经济,力争引进首店100家以上,打造高能级高品质城市商圈,推动全市乃至全省高端消费回流。研究制定我市促进服务消费政策举措,扩大健康、家政、数字等服务消费。建立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发展多元化普惠托育服务。建设30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10条以上县区级夜间经济街区。持续发展会展经济,举办规模以上展会140场左右,展览面积240万平方米左右,规划建设南昌国际会展中心。推进电商“十百千万”行动,打造一批电子商务集聚区。

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深化对内对外开放

一是加快改革探索步伐。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部署改革任务落实,把经济性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提高政策整体效能。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优化“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深化用地提质增效与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推进安义高新园区调区扩区工作。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序推进融资平台退出工作。统筹推进产业经济、科技金融、农林水利、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打造一批具有南昌辨识度、在全国有影响的原创性改革成果。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开展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持续唱响“洪城宜商”品牌,确保营商环境评价考核保持全省第一档次。健全与民营公司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推进“新官不理旧账”、拖欠公司账款等专项整治,深化“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搭建公司诉求闭环解决机制。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为,部署开展涉企行政检查专项监督行动。深入推行柔性执法,建立健全完善初次违法、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事项等包容审慎监管“四张清单”,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为公司发展营造宽松的经营环境。更好融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探索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有效降低公司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持续唱响“南事好办”政务服务品牌。叁是切实稳住外资外贸。落实国家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提高外资公司开展经营活动的便利度。深入推进南昌综保区建设,深化“区港一体化”试点,持续推动“一票多车”业务模式。积极发展保税加工、绿色贸易、数字贸易,不断完善跨境电商综试区、综保区平台功能,积极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带”“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模式,着力打造跨境电商特色出口产业集群。认真落实南昌市促进航空客货运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积极打造赣江流域外贸进出口货运中心,力争2025年铁海联运、江海联运和中欧(亚)班列外贸进出口集装箱重箱运量突破14万标箱。四是促进区域融合协调。切实抓好《对于深入实施省会引领战略 提升南昌综合实力和发展能级的若干措施》各项重点任务贯彻落实,推动与省内设区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落地实施,持续深化南昌与赣江新区融合发展,提高昌九、昌抚一体化同城化发展水平。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重点对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西经济区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化与长江中游城市协同发展。

四、全面深化绿色转型,持续擦亮生态名片

一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全市33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达84.85%,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提升“四尘叁烟叁气”污染精细化管控水平,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积极培育“无废细胞”。扎实推进生态环境领域问题整改,加快补齐生态环境领域基础设施短板。二是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推进生态环境执法联防联控,健全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开展排污权、用水权、林业碳汇、碳排放权等生态资源权益市场化交易,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开展生态资产专业化运营。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扎实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建立健全生态产物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叁是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升碳排放核算核查能力,探索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扎实推进省级碳达峰试点建设,推进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扎实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合理有序规划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与绿色生产力适配的现代能源体系。

五、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宜居智慧韧性城市

一是全面提升城市建管水平。一体推进国家城市更新和海绵城市示范建设,深入开展“畅通微循环道路攻坚、窨井盖整治、管线下地”等专项行动,力争完成127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2个城中村改造,高标准打造20个城市客厅“席地而坐”示范点,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早期人防设施回填工程。积极探索“错峰共享停车”模式,新增公共停车泊位760个。深入实施城市智治工程,优化人口热力图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构建多网融合指挥调度体系,加强物联网感知设备统一接入,让城市治理更精细、更智能。二是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好我市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任务落实。高质量完成510万亩粮食播面、42亿斤粮食总产量任务,做好2025年度10.9万亩高标准农田任务初设、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工作。深化农村一二叁产融合发展,引导各地拓展农村产业功能和价值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推进水网骨干工程建设,规划建设赣抚尾闾大型灌区、持续开展新东龙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巩固深化“两整治一提升”成果,重点打造5条“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示范线。新建农村卫生户厕1万座,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比例保持在100%。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持续开展标准化支部建设。叁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工作力度。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做足做好“土特产”文章,支持南昌农业发展集团建设江西省农产物供应链平台。积极推广“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发展1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公司,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农产物加工公司营收突破900亿元、农产物电商零售额突破70亿元。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力争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30万元以上。

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扎实开展就业工作“精准服务年”行动,更大力度帮扶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以上,推动1.6万余名退捕渔民全部实现转产就业。做好“人才10条”政策兑现,用好“5+2就业之家”,办好“百场校招”“洪漂人才荟”、洪城就业“职”通车等引才留才活动。二是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全力完成10件人大票决民生实事。优化全市校园网点,规划建设完成中小学校24所,新增学位4.2万个,完成南昌中学、行知中学、洪都中学叁个新校区建设。大力推广热敏灸技术,争创国家智慧中医医院国家试点项目。优化完善“4+2+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市中心医院瑶湖院区、市人民医院经开院区分区分步试运行,南昌市立医院新院、洪都中医院赣江新区医院分期分步投入使用。力争打造28家“幸福食堂”,10个“一老一小幸福院”,2个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5个。推动社保扩面提标,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叁是繁荣发展文旅体事业。加快推进市图书馆新馆、新豫章书院、秋水广场游船码头、“两滩七湾”露天泳场等项目建设,确保梅岭云端索道、梅岭天街如期建成,推动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加快创建国家5础级旅游景区,全力支持配合国家陆军博物馆开工建设。继续高标准举办好八一广场升旗、烟花晚会、国际龙舟赛等大型城市活动,积极策划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系列活动。接续举办明星演唱会、高品质音乐会,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持续增强“网红城市”虹吸效应。持续优化孺子书房运营管理,培育一批具有南昌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品牌。

七、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高水平统筹发展与安全

一是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持续优化用地供应调节机制,用好用足政策“工具箱”,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守住基层“叁保”底线,加快落实一揽子隐性债务化解政策,牢牢将债务风险控制在安全线以内。扎实开展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二是切实筑牢安全防线。纵深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叁年行动,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构建“一件事”全链条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各有关部门“叁管叁必须”责任,督促压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大事故隐患致灾成势,杜绝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努力遏制一般生产安全事故。探索实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定级制度,打造一批安全生产标准化标杆公司单位。推进钱岗变电站设备更新等工程建设,支持重点公司建设专用变电站,全面提升供电保障安全性和稳定性。叁是加快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社会及信访稳定工作联动机制。开展扫黑除恶常态化斗争,学习深化“邱娥国工作法”,升级社会防控体系和群防群治力量建设,提升“雪亮工程”建设应用水平,强化重点案件突破,聚焦“黄赌毒”及反电诈持续发力,持续打响“昌治久安”市域社会治理品牌。全面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统筹加强政治安全、反恐防恐、社会治安、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

分享:
TOP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