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男人的天堂日韩

赣服通
微信公众号
媒体矩阵
手机奥础笔
小洪同学
分享

对于市政协第十五届五次会议第0092号建议的答复

访问量:

邓菁代表:

您提出的《对于优化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建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1.严格落实作息管理。为贯彻落实国家 “双减” 政策,切实保障中小学生充足睡眠,我市以教育部办公厅《对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11 号) 和《江西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赣教办字〔2022〕18 号)等文件为遵循,建立市、县、校三级联动监管机制。一方面,通过定期开展专项督查、随机暗访等方式,对学校作息时间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违规要求学生提前到校的学校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另一方面,利用家长监督、网络平台举报等渠道,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不早于 8:20,中学不早于 8:00 的规定落到实处。目前,全市所有中小学已全部规范作息时间,学生日均睡眠时间得到有效保障,家长对学生作息管理满意度显著提升。?

2.统筹协调课后服务资源。依据国家及省级对于推进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我市坚持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长支持、学生受益” 原则,多举措统筹课后服务资源。在课程与师资建设方面,除通过公开征集、遴选审核建立市本级 656 门特色类课程库和 1508 名师资库外,还鼓励各县区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挖掘本土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如红色文化研学课程、赣鄱非遗传承课程等,进一步丰富课程体系。同时,积极与体育、文化、少年宫等部门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引入体育协会、文化社团、少年宫等专业队伍作为特色类师资,形成 “校内教师 + 校外专家” 的多元师资格局。在协同育人与资源整合上,定期开展课后服务开放周活动,邀请家长实地参观校内课后服务课程展示、参与座谈交流,收集家长意见建议并及时反馈改进;开发建立南昌素质教育平台,按照 “三色” 文化突出、“五育” 意义明显的标准,分批次将博物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优质育人单位(基地)纳入平台,引导学生通过线上预约、线下打卡等形式,在课后服务时间走进基地学习实践,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融合,构建全要素、全过程育人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特色课程已达 1677 门,特色师资库扩充至 3650 人,有效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3.完善教师课后服务激励机制。为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保障课后服务工作可持续开展,我市严格落实国家对于教师权益保障的相关政策要求,制定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明确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工作时长、服务质量等纳入教育教学工作量计算范畴,按照实际服务时长给予相应的课时补贴;将课后服务过程中指导学生获得的竞赛获奖、开展的相关课题研究及撰写的论文等成果,作为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重要业绩依据,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此外,建立教师课后服务专项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开展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后服务能力与水平。通过这些举措,既充分肯定了教师的劳动付出,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有效激发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有效破解家长接送难问题。针对双职工家庭、住家较远学生家长接送难题,我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部门协同,全力构建安全便捷的学生上下学交通保障体系。在公交服务优化方面,市教育部门联合交通运输部门,深入调研学校分布、学生居住区域等情况,科学规划开通 244 条公交线路,精准覆盖 69 所学校,日均服务学生 5000 余人次,有效解决了学生上下学 “最后一公里” 难题。在专用校车管理上,涉及 9 个县区 144 所学校的 271 辆专用校车(含 89 辆中小学校校车),严格落实 “一校一策” 管理模式,明确学校主体责任、驾驶员安全责任、随车照管人员职责;通过优化线路规划,确保校车行驶路线安全、高效;常态化开展校车驾驶员、照管人员安全培训及应急演练,定期对校车进行安全检查与维护,严格执行管理标准,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校车运行实时监控,为学生出行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保障。自相关举措实施以来,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家长接送压力显著减轻,社会反响良好。

感谢您对南昌市教育的关心和支持!


南昌市教育局&别苍蝉辫;&别苍蝉辫;&别苍蝉辫;

2025年6月30日&别苍蝉辫;

分享:
TOP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